士气的失去作用,辽占长安萧劝导

    士气的失去作用,辽占长安萧劝导 (第2/3页)

是不是真的,在中原有句话士气高过一切,只要他们家人能够和他们在一起,这对于他们自己来说也多半是一件让他们开心的事情,这些事情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已。

    冷兵器时代,作战最重要的还是士气和训练,或者说士气更重要!士气高昂时,即使人数少,装备差,也往往能死战到底,而士气低落时,人再多装备再好,也是乌合之众,历史上无数的经典战例中的战胜方无一不是士气高昂的一方.我认为士气反映了,战斗中人控制自己的恐惧心理,充分发扬智慧,和战斗技能的能力,是战斗力的倍增器,没有了士气,失去了战胜的信心,再聪敏的人,再精良的装备也失去了作用.从人性的角度我分析了一下各种条件对士气的影响。

    1.“师出有名“.

    不同的战争目的,对参加者的动机有很大影响.缺乏参战的动机,战争参与者面对死亡这个最大的危机,士兵到将军的士气一定高不了,谁愿意白白送死.笔者个人将战争的目的分为:侵略战争,“保家为国“战争和宗教战争.

    侵略战争中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和民族的吸引力相当大,由此产生的士气就比较高,即使遭遇战役,战斗上的失败,士气也不容易下降,对方丰富的财富与资源是极大的诱惑,己方拼死受累也再所不惜.各野蛮民族对罗马帝国的蚕食,以及中国长期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,正是由于这些民族有着无法抗拒的诱惑的驱使,才可以将这种侵略战争几十数百年的继续下去.

    但是对于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国家和民族而言情况就不一样了.在战争初期,由于国家的强大,国民的自尊心很强,所谓所向无敌,士气可以在短期内保持很高水平,但是一般这类战争的对象都是周边弱小国家,一旦战争不能速决,或遭遇对方反抗而遇挫折则,士气会很快降低,增加财富的愿望既然不能达到,还不如回家享受以得的利益.但是如果国内已经经历了长期安定,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积累足够的财富,没有迫切的通过侵略别国积累财富的必要的话,贸然发动战争,然兵戈虽猛,则士气不高,且更加脆弱.历史上很多国力强盛的国家的东征西略总会有一个尽头,经济原因是一方面,人民的斗志的逐步丧失也是一个原因.

    再说抵御外族(国)入侵的战争,不一定就是单纯防守,也有主动出击希望出去后患的战争行动.敌方对己方的生存的威胁越大,反抗时的士气越高.这和所谓“狗急跳墙“有点类似,因此初期士气也是很高的.弱小民族经济军事等都不能与入侵者直接抗衡,更容易被逼近民族存亡的死角,拼死一战总能产生出高昂的士气,如果失利则危机更大,反抗更盛,如果成功则信心大增.反观入侵者对照上文,反战退缩情绪集聚,往往导致接连失败.但如果防守者是国力较强一方,因为基础好,敌人的一次入侵对整个国家不会马上造成全国人民的生存危机,于是“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“,“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“,抵抗意志就不会非常坚决.

    至于宗教战争,本人是无神论者,对其不太了解,望有识之士评说.

    2.后勤和装备

    人是铁,饭是钢,人总不能总是空肚子打仗.武器装备是杀的工具,士兵也不能总是用牙齿咬死敌人.在冷兵器时代,一旦战争开始,这两点我觉得是最基本的保障要素.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战争的发展现代后勤要考虑的方面就多多了.

    粮草充足,士兵的危险就主要来自敌方,如果这一点也作不到,那危险就来自了敌我双方,长时间处于这种境地,士气怎么会高,早晚自乱阵脚,人类求生的本能驱使下,不是逃跑,投降就是叛乱,以寻求活下去的可能.这是一个基本常识不用多说.

    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